《看见》— 柴静

是对峙,不是对抗。。。
張洁总担心善良的人做不了刚性调查,但身边这些人让我觉得,其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。善良的人做”对抗性”采访,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,但当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,是绝不撤步的对峙。


山西,山西。。。
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。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,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,旦凡有一点诗意,全从天上来。


真实自有万钧之力。。。
二零零八年五月,北川杨柳坪村。我们送文超的牛奶,他倒在矿泉水盖里,用手指着畏这只小描。它细得连路都很难走,村里的人都说它活不了,孩子说他也这么想, 但他想养活它,”它也是一条命啊”。


沉默在尖叫。。。
我听着这句话,一下子理解了”抛弃”这个词。
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,我只是一个记者,采访结束就要离开。
那个父母双亡的十岁孩子,最后一次偷窃,他分了一千多块,回来都给了小时候养过他的老人。采访完我们留了些钱给村里人照顾他,走了几步,我回身把这孩子叫到们后,给了他一百块钱。 “你知道阿姨为什么给你钱?” 我轻声问。”
“知道。” 他底着头,”因为我可怜。”
“不是,这是你劳动所得,你今天帮我们拿了很多带子,很幸苦。所以这是你自己赚的。我要谢谢你。


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。。。
理解的基础是感受。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,心就变软了,软不是脆弱,是韧性。


《看见》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,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,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。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,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,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,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,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,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。十年之间,非典、汶川地震、两会报道、北京奥运……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,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,而如华南虎照、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。在书中,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,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。一如既往,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,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,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,他人经受的,我必经受。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,是他们的生活,也是你和我的生活。

《看见》中,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,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,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,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,因为工作原因,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。他们是流淌的,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,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,摇摇欲坠,土崩瓦解。这种摇晃是危险的,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。
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、不断推翻、不断疑问、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,一个国家由人构成,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,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,就要如何报道自已。——柴静

Previous
Previous

Adobe Max 2020